妯娌之间最容易撕破脸的,就是钱和利益。比如,两家合伙给老人养老,大儿媳多出了500块,二儿媳却觉得“老人偏心大哥家”,最后闹到分家。
咋破局?
提前立规矩
老人赡养、分家产、合伙做生意……这些事,一开始就摊开说:“咱按人头分,还是按能力摊?写个字据,省得以后扯皮。”(别怕丢人,丑话说在前头,总比事后打架强。)
亲兄弟明算账,妯娌更要算得清
比如,两家一起给老人买家电,钱怎么出?发票谁保管?坏了谁修?提前说清楚。哪怕最后多花几十块,也比心里憋屈强。
第四原则:少在孩子面前“争宠”,争了准结仇
为啥说这原则重要?
妯娌之间最容易“暗战”的,就是孩子。比如,大儿媳总给孩子买零食,二儿媳就酸溜溜说:“你妈就是惯着你,回头吃成小胖子!”结果孩子回家哭,妯娌之间也结了梁子。
咋破局?
孩子面前“装糊涂”
对方孩子考得好,你就夸:“真聪明,随你爸妈!”(别扯“随我哥/弟”,省得她觉得你攀关系。)
别拿孩子当“武器”
婆婆给大孙子压岁钱多,你别跟自己孩子说:“奶奶偏心,以后别理她!”不如教孩子:“奶奶喜欢学习好的,你好好读书,明年奶奶给你包更大的!”(把矛盾引到“正向激励”上。)
第五原则:别当“长舌妇”,背后嚼舌根早晚传回去
为啥说这原则重要?
妯娌之间最容易传的,就是闲话。比如,大儿媳跟邻居抱怨二儿媳懒,结果话传到二儿媳耳朵里,立马成了:“她说我嫁进来就是吃白饭的!”最后两家彻底翻脸。
咋破局?
嘴巴严实点
对方家的事,哪怕听了一耳朵,也当没听见。真要有人问你,你就笑:“嗨,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咱不掺和。”
被议论了别急着解释
要是听到别人传你闲话,别急着找对方对质。下次见面,照样笑着打招呼:“嫂子,今天菜市场排骨挺新鲜,你买了吗?”(用行动证明“我不计较”,比吵架管用。)
第六原则:礼尚往来别“打肿脸充胖子”,量力而行最踏实
为啥说这原则重要?
妯娌之间最容易“内卷”的,就是送礼。比如,大儿媳送婆婆金项链,二儿媳没钱,只能硬着头皮买银镯子,结果婆婆背地里说:“老二家抠门!”
咋破局?
按实力送礼
你月薪3000,就别跟月薪3万的嫂子比。送婆婆两斤自家腌的咸菜,比硬买件贵衣服更暖心。
别用礼物“买感情”
婆婆偏心谁,不是靠礼物决定的。你平时多关心她身体,比过年送个红包更实在。
第七原则:别拿自家老公跟对方比,比了准闹心
为啥说这原则重要?
妯娌之间最容易“较劲”的,就是老公。比如,大儿媳炫耀:“我老公月入两万!”二儿媳回家就跟老公吵架:“你看看你哥!”最后两口子打架,妯娌之间也结了仇。
咋破局?
夸对方老公不夸自己
她夸她老公,你就接:“我哥确实能干,嫂子你眼光好!”(把功劳归到她身上,她高兴,你也不亏。)
回家少唠叨
真要觉得自家老公不如人,就关起门来自己想办法,别当着妯娌面抱怨,否则她只会觉得你“得了便宜还卖乖”。
第八原则:别把妯娌当“闺蜜”,交浅言深准翻车
为啥说这原则重要?
妯娌之间最容易犯的错,就是“掏心掏肺”。比如,刚认识三个月,就跟对方说婆婆坏话、抱怨老公不行,结果转头就被卖了。
咋破局?
聊天留三分
对方问你:“你俩口子吵架吗?”你就答:“偶尔拌嘴,但过会儿就好了。”(别细说,更别抱怨。)
少聊隐私,多聊家常
聊聊菜价、孩子作业、天气变化,比聊婆媳关系、夫妻矛盾安全得多。
第九原则:别在亲戚面前“争高低”,争了准成笑话
为啥说这原则重要?
妯娌之间最容易“斗法”的,就是亲戚面前。比如,大儿媳给亲戚送厚礼,二儿媳就故意冷着脸,结果亲戚背地里说:“这俩媳妇跟乌眼鸡似的!”
咋破局?
当“背景板”不当“主角”
亲戚夸你,你就说:“都是嫂子/弟妹教得好。”(把功劳推给对方,她得意,你也不掉价。)
别抢风头
家族聚会,你负责端茶倒水,她负责张罗饭菜,分工合作,谁也别压谁一头。
第十原则:实在处不来就“敬而远之”,面子上过得去就行
为啥说这原则重要?
妯娌之间最坏的结局,不是吵架,而是“老死不相往来”。比如,两家因为分家产闹掰,从此见面装不认识,最后整个家族都跟着尴尬。
咋破局?
减少接触
不住一个屋檐下,就别天天凑一起。过年过节聚一次,平时少联系,省得鸡毛蒜皮的事也能吵起来。
保持基本礼貌
见面打个招呼,微信点个赞,孩子生日发个红包。别太热情,也别太冷淡,面子上过得去就行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
妯娌关系,说白了就是“半路姐妹”。既没血缘绑着,也没感情撑着,硬要掏心掏肺,反倒容易扎心。最好的相处方式,就是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——不较劲、不越界、不攀比,把精力放在自家小日子上。毕竟,日子是自己的,不是演给妯娌看的。
几个小建议:
别把妯娌当“敌人”:她过得好,你不眼红;她过得差,你不落井下石。
别把婆婆当“裁判”:婆婆偏心谁,那是她的事,你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。
别把日子过成“宫斗剧”:妯娌之间少点算计,多点糊涂,日子才能越过越顺。
记住:妯娌不是用来交心的,是用来共事的。只要面子上过得去,里子就不至于太难看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