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类是“中谥”,这种谥号通常既不褒扬也不贬低,例如“慜”、“怀”、“绍”、“惠”等。
最后,是“恶谥”,用来指责那些犯下重大过失的人,如“灵”、“厉”、“炀”、“幽”等,这些谥号通常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谥号逐渐变得冗长,涵盖了更多的内容。根据这一点,我们可以推断,唐玄宗的“玄”字很可能正是他的谥号。这个“玄”字,代表了“先明后暗”的意思,也恰好符合李隆基一生的经历:最初的盛世和辉煌,最后的衰败和阴影。因此,“玄”字代表的是一种平庸的评价,也就是所谓的“平谥”。
然而,当唐朝灭亡后,五代十国动荡不安,直到赵匡胤建立了北宋,局面发生了改变。原本,赵匡胤是一个出身寒微的士兵,为了增强自己的合法性,他在历史上做了很多追尊的工作。尤其是他尊封轩辕黄帝为赵家的始祖,并将自己尊为“圣祖皇帝”。更有趣的是,在宋太宗时期,他还进一步将赵家的一位远祖赵玄朗尊为“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”,这位赵玄朗,其实就是《封神演义》中的赵公明,传说他手持神鞭,有着无穷的法力。与此相对,赵公明的形象在民间也有着财神的身份,广泛流传。
但事情变得有些微妙,因为赵玄朗成为了赵家皇帝的先祖,而古代的皇帝对名字避讳十分重视。由于赵玄朗的名字中有“玄”字,而“玄”在古代有很强的神秘色彩,尤其是赵家的祖宗中有“玄”字,因此为了避免混淆,宋朝的人开始将“玄”字替换成了“元”字。这样,唐玄宗便被称作“唐元宗”。
然而,这个称呼也很快出了问题。因为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,李煜的父亲李璟也被尊为“元宗”。李璟的庙号正是“元宗”,而他与唐玄宗李隆基同样姓李,而且他的唐朝与李隆基的唐朝并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。所以,继续使用“唐元宗”这个称号,容易引起误解,甚至让人怀疑李璟是不是唐玄宗的后代。为了避免这种混淆,宋朝的文人干脆采用了“唐明皇”这个称呼。
这就是为什么唐玄宗被称为“唐明皇”的原因之一。不过,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。实际上,李隆基的“玄”并非谥号,而是庙号。在古代,庙号是用于祭祀时的称号,它通常和谥号有着相似的功能与作用。而李隆基的真实谥号则是“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”以及“开元圣文神武皇帝”,这两个谥号合在一起,可以称为“唐明皇”。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最终被称为“唐明皇”。
另外,历史上唐玄宗被称为“唐玄宗”是因为在清朝时期,康熙帝的名字中有个“玄”字。为了避开“玄烨”之名,便逐渐改称李隆基为“唐明皇”,这也成了后世的习惯,直到今天我们才普遍如此称呼他。
总的来说,唐玄宗被称为“唐明皇”并非单纯出于谥号的原因,而是由于庙号的使用,以及历史上避讳的习惯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